選擇老師

。。。在一次conference上提到了這個話題。 老師強調:這是身為學生的權力與自由,不過建議大家要選擇方向明確、有在靈修的老師。找一個忠誠於自己的練習、對瑜伽有正確的理解的老師為上。 ~~ 單單是“知識豐富”是不足夠的。 傾囊相授並非上師所為, 因為學生程度不同,要能因材施教方是良師。 教導體式也是同一原理,學生的身體還沒準備好,過多的“給予”只會帶來傷害。 所以,除了別讓自己“死”於兩個(或多個)老師之下之餘,還請認真看看你選擇要追隨的是哪一個。 在練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少良師益友或讓你讚歎萬分的同好一路同行。可是講到“老師”,也許可以試著先把心靜下,然後問問自己:“我知道我的老師(甚或”上師“)是誰了嗎?” 有答案的話,可喜可賀。 還沒找到?別著急,當你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了。:)

有一年,Sharath老師在大庭廣眾的conference上問一個同學:“瑜伽是什麼?”靦腆的新同學細聲回答:“瑜伽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好人。” 再有一年,Sharath老師又在一個conference上問一個認證(certified)的老師:“你見過神嗎?”一向相對高調的老師結結巴巴地說了一些我也不記得他說了啥的話。。。 今年在加州Encinitas辦研習課的最後一天,同學提問說Brahma,Siva跟Vishnu到底有什麼不同?老師謹慎地回說:就跟Alah, Jesus, Ganesha等一樣,都是一種名稱而已。是人們為無形的神明加上了有形的稱號而已。對一頭老虎來說,它的神長得就像是老虎;對於一隻狗來說,狗的神也就長得像一隻狗。對於人類,我們的神也就有着人類的外形。然而,真正的神是無形的,這也是一個相當普及的看法。接下來老師的解說才是精彩的部分:如果我們能把心神集中在神聖的力量上,漸漸地我們是可以體會到這股力量的存在的。如果我們能去學習讓我們的心神跟至上的力量連結,有一天我們是會感受到神的存在的。 這讓我想起老師常在不同的conference裡提到的:瑜伽不是宗教。需要的話,你可以在練習的時候,或是梵唱的時候等等,想著你喜愛的神-可以是耶穌,可以是阿拉。只要是你喜歡又能帶領你向善的就好。 這又讓我想起他常說的:一級的體位法是體位法;二級的體位法也是體位法;它們的存在也只是為了訓練我們的心智而已。同學們來到Mysore不用秀給我看你會做什麼體位,我不會感到訝異或驚喜。讓我看看你的瑜伽練得如何就好。 這個世界,原來沒有那麼多的“界限”與“你我”之分。

老師比我小?

今天的conference再好,也不比這個精彩。 我很記得眼前這位來自美國、年越六十、已為人祖母、且小有名氣的老學生,數年前在一次三人茶聚時對我說過:“Guruji過世後,我實在沒辦法接受自己跟年紀比我小的人學習。” 那時我心想,師生情意重,這也是情有可原。很多五十以上、七、八十年代就來到mysore的老學生難免都會有這樣的情意結。。。一來過不了自己的ego、二來要觀望這一門重擔在一個四十不到的“毛頭”肩上是不是擔得住。。。 打從2009年起,她就沒有踏進main shala練習過;然而只要她人在mysore從事個人進修,每天早上的鮮花卻從不間斷地往教室送,四年來默默地給這門傳承送上祝福與關懷。 今天的Conference我一眼就看到她跟另一位老學生雙雙坐在玄關處。看到她來參加Conference聽講學,我就一整個興奮。最後被臨終一幕景象深深吸引着: Sharath老師捧着大包小包的禮物,快閃進電梯回家時,她們兩人一飄就去到了老師身邊。一會兒就把鮮花塞到了他手上、躬身觸碰老師雙足。一臉的愉悅與誠服。一舉一動跟其他的小妹妹沒啥分別。 老師謙卑地笑著;我呵呵呵地樂了起來,看到了這三人的眼裡去。

這裡有400個學生,一個Sharath。

二月三日。Conference。 “這裡有400個學生,一個Sharath。” 老師説。 一句簡短的話語,往往能引來許多的詮釋。從Guruji的年代就這樣了吧?究竟這句話的背後是愉悅比較多,還是慨歎的味道比較濃呢? 在一個本是家庭作業的教學運作系統,到今時今日的迅速發展,蜂擁而來的人潮在Guruji往生後愈演愈烈。這個家庭沒有白子千孫;也還沒有百年樹人的歷史。如何傳、如何承,是眾人關心的課題。家庭裡已漸漸不(還是無法?)那麼排斥借助外力了。外國學生當助教的數量已跟隨來上課的學生人數與日俱增。希望眾多在main shala當過助教的人裡頭,能有一些承擔得起且領悟到教室要傳揚的精神,繼續開枝散葉。 二月二十日老師要北上參加婚禮。在conference裡預先交代當天會有Andrew跟Aliya來代課,學生要好好地繼續來教室練習。這兩位代課老師在各方面都有讓人敬佩的地方,且讓我們看看Sharath不在的哪天還會不會有令人瞠目結舌的小笑話、學生跟其它的小助教們能不能好好地如常練習吧? 是誰說過的呢?“練習是自己的。能控制自己的練習被外力的干擾降到最低,能者也。” 期待二月二十日。

二說傳統

瑜伽沒有改變。 變的是有些人解讀瑜伽的觀點。 週日的conference。 其中一個在夏威夷跟南西老師練習了六、七年的同學提問關於教學尺度的傳統為甚麼好像改變了…問題還沒講完,老師就雙眼炯炯有神地開始各方面的回答。同學似乎想問「以前如果後彎還站不起來,是有可能會被批準進入第二級」的這個尺度現在似乎有變更? 是的,南西老師跟隨Guruji練習的時候,今天端坐台上的Sharath老師當年還是個幾歲大的小孩。今天Sharath老師從幾個角度來探討這個鋒銳的問題: 1)練習的時間比較長,掌握的體位法比較多,並不代表瑜伽的資歷比較深,或者道行比較高;有些人一輩子都在練第一級,可是深入瑜伽的資歷可以比在練習第三或第四級的人來得高。 2)教學要因應個別學生的不同身體條件與思維模式作出調整–不能一本天書讀到老,這些要靠經驗的累積; 3)有人緬懷過去,覺得失去傳統。老師要反問如果有人這樣解析一種做法(注意:不是絕對的標準或規矩),請大家先反問自己了解瑜伽有多深。練習不要流於表面的體位法,要追求它內裡的深度。 4)今時今日,瑜伽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人看事物的角度。說白一點,多數時候是那些看事情抓不到精髓的人在覺得傳統不見了而已。 聽著聽著,我想起了自己第一位阿斯湯加老師當年在Guruji的教導下,後彎還沒站起來,是有開始進入第二級的體位法練習。。。 而這位同學從南西老師那裡聽到的說法,自己有沒有斷章取義、還是囫圇吞棗以為那是絕對,也值得大家深思。 也許以後可以試著這樣看待老師對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它只是針對那個當下的自己的一個評語。老師並沒有說這是一套可以放諸四海皆通的絕對,不是嗎?在瞭解箇中精神之前,切勿大加渲染,以免以爾傳爾? 這,看來只是芸芸執著傳統的其中一個典範罷了。

傳統

  練習ashtanga的人似乎很愛這個題目。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資深的、資淺的、勤快的還是懶惰的,總會在練習的過程中批評某些人或某些老師「不〜夠〜傳〜統〜」。仔細聽聽這些對話內容,八九不離十會先為這個練習繫上枷鎖,以爾傳爾,有人會將之根深蒂固,最終讓這些枷鎖反過來把自己鎖得死〜死〜的,練習的時候經常眉頭深鎖,看似永遠無法觸及瑜伽經(II.46 sthira-sukham âsanam )所說的「安坐」在體位法之中的愉悅,兇手是"看不過眼某些人的做法"或“Guruji 説…” … 赫!原來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 當今社會進步,資訊發達,ashtanga散播的速度比三十年前快許多。如果教導的模式(注意:不是教導的宗旨)無法應時制宜,那麼能夠直接受益於這門藝術的現代人勢必有所局限。 每每遇到這種對話,我總是很好奇「傳統」的定義為何,至今收集過的答案幾乎有如天上繁星。而讓我最信服的則是某退役老師說過的"應用同一份教材"來"因材施教"- 因為這個世上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身體同時擁有一模一樣的腦袋瓜!當然,能夠把這融會貫通又能適時應用的老師世上又有幾人呢? Ashtanga的美麗在於它永遠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可以達致的變幻。 附圖這個今年才在KPJAYI出現的小東西,每天都有同學把它帶到自己的墊子上練後彎。這,不知又引發了什麼樣的對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