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習ashtanga的人似乎很愛這個題目。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資深的、資淺的、勤快的還是懶惰的,總會在練習的過程中批評某些人或某些老師「不〜夠〜傳〜統〜」。仔細聽聽這些對話內容,八九不離十會先為這個練習繫上枷鎖,以爾傳爾,有人會將之根深蒂固,最終讓這些枷鎖反過來把自己鎖得死〜死〜的,練習的時候經常眉頭深鎖,看似永遠無法觸及瑜伽經(II.46 sthira-sukham âsanam )所說的「安坐」在體位法之中的愉悅,兇手是"看不過眼某些人的做法"或“Guruji 説…” … 赫!原來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
當今社會進步,資訊發達,ashtanga散播的速度比三十年前快許多。如果教導的模式(注意:不是教導的宗旨)無法應時制宜,那麼能夠直接受益於這門藝術的現代人勢必有所局限。
每每遇到這種對話,我總是很好奇「傳統」的定義為何,至今收集過的答案幾乎有如天上繁星。而讓我最信服的則是某退役老師說過的"應用同一份教材"來"因材施教"- 因為這個世上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身體同時擁有一模一樣的腦袋瓜!當然,能夠把這融會貫通又能適時應用的老師世上又有幾人呢?
Ashtanga的美麗在於它永遠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可以達致的變幻。
附圖這個今年才在KPJAYI出現的小東西,每天都有同學把它帶到自己的墊子上練後彎。這,不知又引發了什麼樣的對話了。